兩次短暫的邂逅,
毫無關聯卻靠著相承的血脈連成一片,
建構出前所未有的極短篇。
RS4 vs. RS5,
同樣超越8000轉的NA V8,
同樣超越400匹以上許多的動力,
同樣衝突的甚至有些不知所謂卻又美好無比,
一個明明是強調實用的三箱四門Sedan卻僅有單一六速手排設定,
跟另一個明明更跑格的雙門車身裡卻裝了電動後遮陽簾這種Fancy的玩意兒,
只是你以為他們調性偏軟?一點也不,
因為當你細細品味,
卻會發現明明是通常都很Driver friendly又平易近人的奧迪怎麼可以硬斗成這樣?
這樣的懸掛,
這樣的路感,
這樣的指向,
跟記憶裡的奧實在南轅北轍,
尤其我們沒有經歷過Quattro在WRC的那個年代,
又要人怎麼接受廣告行銷包裝後充滿科技粉味的奧迪可以擁有這樣的調性?
千萬不要被琳瑯滿目的配備給唬弄了,
說老實話那都只是些想要掩飾RS-line對於純粹的糖衣,
普羅大眾要怎麼接受一台沒有渦輪那種低速扭力的奧迪?
不明究裡的人恐怕開個2.0T都覺得嘖嘖稱奇,
又要如何說服人們接受一個要拉轉才能夠出人頭地的設計?
只是當你以為他們是那樣全然競技,
重量卻依然是個無法輕易解決的課題;
Slip Diff確實把轉向變得更高明,
而後一世代的RS5在彎道裡的Handling的確也有某種程度的靈活與魅力,
但比起同樣追求高轉跟競技本位的當代M-Power的那種活靈活現,
本該純粹的RS Family卻又顯得有些不在same page的相形保守;
或許Road Car與Race Car的調調要能共存本來就顯得有些曖昧吧?
也或許RS4與RS5生來就注定要這樣衝突的存在著,
在道路取向的車格裡尋找一絲屬於純種性能車的美好,
又不至在實際的層面做出太大的犧牲;
The Conflict Resolution,
RS4 vs. RS5,
懂得妥協卻不願妥協,
堅持卻還能放下堅持,
我想,這正是Audi造車工藝最迷人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