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天的入門車,讓人不知所措。小改款VW POLO 230 TSI Style試駕

我對POLO的認知,跟現在的認識,已經是不同的事了。

撰文:郭正浩 Marco
攝影:郭正浩 Marco

像我這個年紀的人(我目前40出頭歲),在剛開始“玩車”的時候幾乎都是從HONDA CIVIC、也就是俗稱的“喜美”開始。不過喜美開一開之後,就會想要開個歐洲車、特別是德國車,但在買不起雙B的前提之下(像我),心中第一首選自然是VW,這是我那個年代的普遍現象。

我確實在喜美之後換了一台VW,但那並不是我心之所向的VW,因為“金主最大”(也就是家父),所以在金主(也就是家父)的堅持之下,我擁有的VW是一台鵝黃色的BEETLE,即便算是搭載了當時頗為稀少的渦輪引擎(1.8T),但跟我當時那年輕帥氣的跑山少年仔形象還是有點不相符,所以我花了不少錢進行改裝,更是全台灣第一台改手排的BEETLE 1.8T。

但,那終究不是我想要的VW。

當時心中最理想的VW是GOLF GTI 25週年紀念版,原廠就提供1.8T引擎、六速手排、18吋BBS鋁圈、專屬RECARO座椅、加大的前後煞車……真是滿地口水。但金主不喜歡、我也沒有錢。所以第二選擇是LUPO GTI,但那車是真的很小,進出後座得比911更加謙卑,同時售價也賞著我巴掌,因此第三選擇才是最貼近現實的選擇:POLO。

其實玩VW的人很有趣,都會認識一堆一樣開VW的車友,而在GOLF自成一個“社區”的情況下(老玩家都知道我在說什麼),屬於小眾的BEETLE車主們就經常跟POLO俱樂部抱團出遊,著實度過不少愉快的時光,我跟某些車友到現在都還有聯絡,是真正的“以車交友”。

當時的POLO屬於原廠代號6N的第三代車款,車主們幾乎有五成是女性,俱樂部裡也展現出各種年輕活力,POLO也幾乎都是這些車主人生中的第一台車(或是第一台歐洲車/德國車),因為他擁有合宜的入手門檻,也滿足都市通勤掀背車的基本需求。

是的,當時POLO的定位很單純:“人生中第一台歐洲車/德國車”,他在各方面的表現都很符合這個定位,即便沒有什麼配備,依然憑藉著合宜售價廣受歡迎,畢竟當時的入門車本來就沒有配備,讓人最驕傲的玩意就是車上掛的“VW”Logo,而不若GOLF陽剛的調性,也使得POLO擁有更多的女性客戶。

我必須說,POLO完美建構了消費者想要擁有歐洲車/德國車的入門磚,開啟了消費者對於歐洲車/德國車的認知與理解,進而讓他們繼續或者放棄歐洲車/德國車。如果說台灣(玩車)人的第一台車都會是喜美,那這些人的第一台歐洲車/德國車,也都往往會是VW,然後不是GOLF就是POLO,至少在我這個年代是這樣的。

所以,POLO對我來說,就該是個親切又帶點調皮的鄰家小孩。

但當時隔近20年,我再次看到了POLO、小改款之後的POLO,我卻很難再有這種想法跟理解。事實上當第六代POLO推出後,我就覺得這已是我對於POLO所能接受的極限。而當我再看到小改款POLO之後,我只有一個想法,這跟我所認知的POLO,已經有了十萬八千里的差距。

會有這樣的想法很簡單,因為本次小改款POLO跟隨八代GOLF的腳步,除了外觀更貼近家族設計外,也用上諸多高科技配備,像是VW主打的IQ. DRIVE/IQ. LIGHT都一應俱全,更有連賓士都不見得有的無線Apple Carplay連結,空調控制介面還改成全觸控形式,再加上原有的全數位儀表板、9.2吋多媒體整合主機…光看配備清單別說跟GOLF平起平坐,就算拿去跟TIGUAN相比也找不出輸面,單看規格配備、科技氛圍,POLO真的是誠意滿滿、非常高級。

 

但,這不是我想要的POLO,我所認知的POLO,應該是帶著玩味、帶著年輕的放蕩,而不是這樣成熟穩重、大氣老成。重點是,他不該這樣的完美,他應該有點缺陷、有些遺憾,才能讓人覺得這是夢想的起點、這是擁有歐洲車的入門磚,像POLO這樣的入門車,就是應該讓我感受到不滿足,迫使我試圖擁有更高一階的車款,這是讓我好好工作努力的根基,這是保持人類穩定生產的關鍵,我堅信此點。

不過說來正巧,我剛好接連試了GOLF、TIGUAN Allspace、以及POLO,GOLF屬於新世代車款所以當然從裡到外都是嶄新面貌,而同屬一個世代的TIGUAN Allspace與POLO,兩者在配備、科技感、甚至細部質感,我覺得都是近乎一致的,差別只在於空間與車高,還有大小車體駕駛起來的不同罷了。

換句話說,在小車越來越超值的同時,卻也似乎讓大車越來越沒價值了,像小改款POLO這樣已經頂到天花板的“入門車”,以後該怎麼辦?難道我真只能單憑空間大小的不同來選車嗎?

真讓人不知所措。

About Post Author

Marco Kuo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