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過程:Mercedes Benz V250d Avantgarde AMG

Van之所以迷人,絕對不單只是空間與機能實踐了多人共乘這般單純,而是來自於過程—商務接送,家族出遊或者是載重拉貨,無論你上一回坐在一架Van裡面的角色是駕駛還是乘客,正在和幕僚們運籌帷幄、與至親好友們談笑風聲又或著是依著車窗打盹,當空間的延續性令我們得以遵循群居動物的本能,機能的相輔相成令人與人之間得互動得以用更多元的形式延伸;也正是從那一刻起,Van所乘載著的除了形式上的貨物與乘客,更是每一段過程中專屬於每一個置身其中的個體彼此間的鍵結、情緒與共同記憶—所以我說一切都是過程,何況這還是一架來自那恐怕是全世界最懂得refine為何物的Mercedes-Benz所打造的廂型車,難道V250d不會是最迷人的那個嗎?

文/圖 狂人 Vincent H.

我曾是個V-class車主;

這樣說好了,

我不只曾是個V-Class車主,

更是個大車控—我不否認狂人日誌向來給人一種著墨於駕駛樂趣勝過一切的形象,

但真正讓我愛上汽車的,

卻是這些人們眼中跟激烈操駕怎麼都搭不上邊的大車—尤其是廂型車,

也或許是童年的回憶使然?

對我而言,

Van是一種快樂的象徵,

他的駕駛樂趣並非來自於衝擊的感官刺激,

而是共享—談天,說地,音樂,零食,窗外的風景與路途中的點點滴滴,

終究"車"是冷硬的,

也唯有"人"才是真正能為這些金屬注入溫度與生命力的關鍵,

何況是熱鬧與互動同步加成的多人共乘—離題了,

當我在那大雨不斷的周五下班時段第一次見著了這架代號W447的第三代V-Class,

便已徹底成為她的俘虜—倒也不只是因為我曾經擁有過初代V230的事實,

而是前作W639的造型實在見仁見智—說流線不夠流線,說剛毅也不似初代那般方正有形,

彷彿只是為了產品週期性的輪替便倉皇落了筆;

時至W447,

你可以明顯感受到新世代Mercedes的家族設計風格貫穿其中,

重點是那分下筆時的自信:沒有太過累贅的線條,也沒有太多勉強的收邊與轉折,

簡潔的筆觸在方正平直的車體與當代強調的圓潤手法間取得了最好的平衡,

而且甚是優雅—

通常這類商務見長的廂型車其實是很難掌握住這個環節的,

即便是我深愛的初代W638至多也就是個遵循著Bauhaus風格而生的產物,

尤其這回試乘的V250d Avantgarde甚至還選配了AMG Line套件,

論質感、動感與科技感都是數一數二;

不過最教我著迷的,

還是那迷人的內裝氛圍與鋪陳,

是說過往的V-Class與Vito即便配備水準與取向都有著不小的區別,

但整體的設計都還是一致的,

頂多是恆溫面板與旋鈕空調又或者是標準Stereo與Command間的分野,

但這一回的V-Class直接採用了與商務取向的Vito Tourer截然不同的造型,

大面積的碳纖維紋理中控飾板與隨處可見的的鍍鉻收邊、環艙的LED氣氛燈、復古的圓弧造型出風口、門板上的象形電動座椅調整甚至是那類平板式的液晶顯示屏與中船上的Command觸控平台,

V250d Avantgarde AMG的內裝就像是你我所認識的任何一台Mercedes產品般洋溢著強烈的新世代賓士家族特徵,

甚至會有種置身於轎/跑車型號的錯覺,

頂多是行進間那幾乎與一旁車道公車司機齊平的座高和懸浮式的中控令她露了餡,

但那氛圍確實無可挑剔,

相較過往的商務導向也更符合自駕的期待—至少不會讓你看起來像是司機;

我特別鍾意那可以獨立開啟的後擋玻璃,

幾年前這樣的尾窗設計曾紅極一時,

對狹小的市區停車位而言相當好使,

尤其賓士還為她設計了一個有著收納夾層的隔板,

論空間利用與實用性都是歷代之最—唯一令我比較費解的是,

儘管自W639時期她的二三排座椅便已改採軌道前後滑移式的設計,

要想旋轉對座卻依舊得拆下那沉重無比的中排座椅、自行倒轉方位後再重新依著軌道內的鎖點固定—無論這是基於安全考量,

又或者是對於旋轉托座長久使用後可能會產生的間隙與異音的未雨綢繆,

但這確實大幅降低了想要把玩這機能的慾望,

不過這架試乘車上並沒有安裝那座令我期待已久的中央摺疊桌,

能否對座似乎也無關緊要了。

駕著她穿梭在混亂又視線不清的尖峰車流,

這架車長近5.2米的龐然大物竟也不費吹灰之力,

不只優異的組裝與隔音令置身其中成為一件放鬆而享受的事,

清晰的視野在前後滿佈的測距雷達與盲點偵測的相襯下更令人能在第一時間輕易的掌握這近1.93米車寬的相對位置,

這架2.1升的四缸柴油渦輪引擎與7G-Tronic自排變速箱的組合同樣功不可沒,

加速夠輕快也夠順暢,

退檔的反應時間也在可以接受的範圍,

而且全油門時甚至還有些貼背—好歹這近45kgm的扭力可不是吃素的,

唯獨轉速拉起來的聲浪大了點也粗了些,

會暫時將人拉回你正駕著一台商務車的事實;

不說你可能不知道,

這架乾燥重量達2,145kg的大塊頭甚至有著9.1秒破百的加速實力,

再加上那高人一等的靈活性—據說Merecedes為Avantgarde版本的V250d配置了名為"敏捷操控"的懸吊系統,

以一架這等尺碼的大車而言,

說轉就轉的隨心所欲確實是這類產品中罕有的出色水準,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換車道需求她也都能游刃有餘的回應你。

不過真正的罩門,

仍舊是那多人共乘的過程;

終究很多感受並非我說了算,

尤其這選配完高達三百四十一萬六千台幣的門檻,

更說明了中後排乘客們的想法與感受往往在下訂的那一刻同樣大聲,

除非你當真和我一樣有著某種程度的廂型車狂熱—當然,

一趟名正言順的公路長途旅行更是勢在必行。

與好友們在約定的地點碰面,

電動啟閉的側門與尾門立馬發揮了功能,

即便是力氣較小的女性友人也能輕鬆應對那並不算輕的大面積鈑金—當然,

對行李箱容積高達1030L的標準V-Class而言,

六人份的行李收納只能用輕而易舉來形容,

中間的收納隔板不只承重驚人也相當適合用來置放一些私密的玩意兒,

中後排全景天窗的設計更令V250d有著絕佳的空間感與採光—唯獨中排兩張座椅實在靠得太近了,

當然我深信中央走道的存在並沒有絕對的必要性,

但我總覺得這樣的中排設計卻也沒有令進入後排變得更加容易,

你依舊得老老實實的放倒那頗費力的中排座椅,

只是當你坐定位了,

寬大的椅面與不俗的支撐性在出色的內裝氛圍襯托下倒也令人忘卻了這些許的不便利就是。

國道上,

巡航中的V250d令人印象深刻,

坦白說,

高重心又強調載重的Van在底盤設定上其實是非常困難的,

因為你不只要考量載重所需 具備著一定硬度的彈簧磅數與行程預載,

卻又不能讓她太過極端—何況重心偏高的她們在反應路面與過彎的重心改變本來就回饋的更加鮮明,

設定上稍有違和便很容易成為一段彈簧硬度與阻尼間的拉鋸戰,

換來搖晃而不規律的懸掛作動感—但這樣的現象在V-Class上並不存在,

阻尼與彈簧搭配的恰到好處,

路感清晰卻不過分,

盡可能柔軟的懸吊回彈與一流的支撐性透過最是能兼顧指向與循跡的方式,

成就了無論單人駕駛或者多人共乘的前提下都能保有著絕對舒適與操控掌握度的行路質感,

即便滿載通過高速公路的起伏,

那上下擺動的餘波並不會讓人太過惶恐—但這仍舊取決於駕駛的操作細膩度,

儘管我認為Mercedes已經盡可能的將V-Class的回饋給潤飾的細膩而協調了許多,

隨著車速超過120km/h後太過魯莽的操駕動作還是會反應在她的高車身上,

尤其是第三排的乘客—但老實說,

也已是上乘水準了,

尤其測風穩定確實發揮了不小的功用,

多數的情況下這架龐然大物都能維持一派四平八穩的態勢;

當你維持著定速110km/h巡航,

適中的1900rpm令你得以在亮眼的油耗 微乎其微的運傳聲浪和隨傳隨到的扭力平原中取得了最佳的平衡,

更確保了商務車中數一數二的座艙水準;

至少從兩位坐在中排並且全程幾乎都在玩手遊的女性友人自始至終都不曾暈車的事實看來,

這調教的協調程度已成功大半了—然後當你累了倦了,

並試著在路途中找處歇著會兒,

寬敞而高挑的車身立馬又能肩負起移動休息站與交誼廳的功能,

為漫長的旅程增色:

多麼討喜的一台車子啊!

慵懶而緩慢的府城街道,

又或者是開闊又無憂無慮的國境之南,

無論刮風、大雨又或者是豔陽當頭,

V250d總能適時地提供全員最安穩而適切的乘坐品質,

給人一種近似於堡壘般的強烈安全感—

這也是我最佩服Mercedes的一點,

儘管V-Class相較於Toyota Alphard而言相對務實也冷硬了些,

但這座艙確實給人一種無堅不摧的可靠感,

所謂風雨生信心,

當你在經歷了一連串不分鋪裝的爛路與吃重又不間斷的長距離走行,

那本該滿是異音的箱式車體卻依舊悶哼的不吭一聲,

那種組裝的紮實度更會讓人發自內心的再三慶幸自己一開始的選擇是對的,

令人更能細細的並且無後顧之憂的去品味旅行中的每一分每一秒,

成就更多美好又動人的時刻—這也正是我所謂箱型車特有的駕駛樂趣,

當共享成為一切的出發點,

你需要的其實是一台更理性也更面面俱到的車子,

V-Class堅實的表現確實也不曾愧於那驕傲的純種德意志血統,

更足定義級距內至高的標準與境界。

曾經,

我以為W638是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商務車巔峰,

令人感動的是近二十年後的今天,

這V250d Avantgargde AMG Line依舊不曾令人失望也不曾忘卻過Mercedes的初衷,

依舊出色又難以挑剔的令人無話可說;

Best van ever?

當她說自己是第二名,

我想也沒人敢輕言第一了,

不是嗎?

Exit mobile version